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_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92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925节 (第4/7页)

族都已经做到了吃饱穿暖……这也是忠孝理念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对儿子诸葛恪的举一反三,诸葛瑾露出了满满的赞许。

    同时他又提出了质疑,“恪儿?你说了这么多?可你知晓?为何汉代自高祖起,就对儒术如此热衷,对忠孝如此推崇么?”

    这……

    诸葛恪虎头虎脑的摇着他的脑袋,很显然,那时……年仅七岁的他,纵是天生聪慧,也并不能理解这中间蕴含的大道理。

    诸葛瑾很有耐心,细细的向儿子解释,“因为高祖发现,他的臣子与春秋、战国,乃至于秦、楚汉相争之时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些臣子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对君主并没有太多的忠诚度,所谓‘忠君’的意识,在其脑中也极其淡薄,那时就算有人背叛,惩罚也只是‘废赵王敖为宣平侯……前有罪殊死以下,皆赦之’如此这般……不痛不痒!”

    “这也造成了,从大汉开国到汉武帝即位前的六十余年间,竟有多达十七次的诸侯叛乱发生……就是为了杜绝这种人人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取天子而代之’的事情发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开始深思,开始寻求解决之法,接下来的故事便是书籍中记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此来彰显汉王朝极度重视忠孝之道,并通过儒学来加以实施,从上而下的推广,甚至将人才的推举称之为‘举孝廉’!”

    “这其中……忠君是一方面,是确保贵族、百姓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孝悌又是另外一方面,是给人加以深刻的羁绊,让那些有叛逆之心者因为‘孝道’,因为‘家人’而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