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四章 崇祯的心理变化 (第3/7页)
老出主意,只能有这样的姿态来作出暗示。 崇祯没听到王承恩的应承恭维,很快也意识到了问题,继续说道:“另优诏嘉奖,赏赐勾玉、斗牛服、锦缎……” 明代的赐服中,最有名的是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和麒麟服。 而明代的斗牛服为蟒形、鱼尾、头双角向下弯曲如牛角状,一般授予三品以上的官员。郭大靖升任副将,则是从二品的武官。 “万岁英明。”王承恩终于出言,表示了对崇祯的恭维和称赞。 崇祯也觉得自己很英明,施恩于臣子,彰显自己赏罚分明,不使功臣寒心,又激励其他文官武将。 “东江军屡次获胜,犀利火器功不可没。”崇祯的目光移到桌案角上的奏疏上,沉声说道:“朕意已决,聘请葡人制造枪炮,装备我大明军队。” 宁远之战后,红夷大炮便开始被明廷重视,特别是徐光启屡次上疏,明廷开始购买火炮,并聘请澳门的葡人技师和教官。 但在这个过程中,朝堂上的保守文官给引进先进火器的进程增添了很大的阻力。 比如儒学宗师刘宗周、黄道周等人,那可是正人君子的典范,在朝在野都有很大的号召力,连皇帝也不得不顾及到社会舆论。 这些儒学大师互相吹捧,似乎只要重用他们,就会天下贤人聚集,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这些儒学宗师是有学问,但在军事上却啥也不是,他们不但提不出“隆中对”这样的战略规划,还开历史倒车,反对引进红夷大炮等武器。 他们的军政理念的核心就是修心、修德,认为只要崇祯皇帝仿效尧舜,大明就万事大吉,搞定农民起义和建虏都是小事一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