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一章 春耕,篷勃的生机 (第7/7页)
“建个砖窑,挖土烧砖建房,留下的大坑改建成水塘养鱼,又能借着水塘养鸭鹅,每年挖塘泥还能肥田……” “粮食禁止酿酒,但土豆却不禁止之列,你们可以请师傅、建酒坊,盖州的驻军最多,光是军队的消耗,就能赚个钵满盆满……” “关键是把人都调动起来,不管男女,各有各的活计,都能创造价值,农场想不富起来都难。” 沈大龙用心听着,连连点头,开心地咧开了大嘴。 从温饱到小康,从单调的农耕转向农林牧副渔,再到榨油酿酒等多种经营。这不仅是富裕之路,更能活跃地方经济。 现在进行多种经营,有着诸多的便利条件。 新安置的移民,在头一两年,多数会种植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了心里不托底,要保证全家能吃饱。 经过一两年的积累,在吃的方面攒下底子后,百姓们才会转向经济作物,以求赚更多的钱。 这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所必然经历的阶段,但在内地,百姓们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试想,交完赋税只能勉强吃饱,哪还有心思和胆量去种经济作物?只能是先填饱肚子再说了。 荣军农场就更有条件搞农商联合体了,就象郭大靖说的,不用交赋税,人又不多,一半的田地种植粮食作物,就足够吃了。 当然,荣军农场也不是一点赋税都不交。但那点赋税象征性的意义更大,和总产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大环境中,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断提升的。对于油、酒、rou蛋等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荣军农场的农副产品,不愁卖不出去。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