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三百九十一章 春耕,篷勃的生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一章 春耕,篷勃的生机 (第6/7页)

还要承担起大部分军需。所以,除了土豆、玉米、黑麦外,豆类、苜蓿、花生、蔬菜等等,也有大面积的种植。

    好在有了玉米,马匹的精料不再全指望豆类。自耕自种的产量或许不高,但也基本上不需再外购料豆。

    持兵为兵,荷锄为民。东江镇依然是兵民合一的体制,通过轮戍,最有效地利用人力,战斗生产两不误,使东江镇始终拥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

    后世的郭大靖连锄头都没摸过,但融合了古人的记忆,他在农耕上也能算得上一把好手。

    沈大龙跛着脚,嘴里吆喝着,赶着耕牛在前,郭大靖扶着犁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犁铧划开黑土,在一眼望不边的田地里,犁出一道道笔直的波浪。

    这数万亩的田地,被划为荣军农场,专门安置伤残的官兵及其家属。赵大龙从原来的村迁出,定居在附近的村中,成为农场的场主。

    按照优军的政策,农场不交赋税,所得全归耕作者所有,按照各家的人头平均分配。

    为了照顾伤兵及军属,耕牛和驽马也优先配给了农场,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劳动量。

    “老沈哪!”郭大靖一边扶着犁走,一边对沈大龙说道:“这个农场要经营好,可不是光种地就成的。养鸡鸭养羊,甚至是养牛养马,要把这大片的土地利用好。”

    沈大龙点着头,摇着鞭子,笑着说道:“俺和大家也商议了一些办法,可和大人的见识不能比,还得大人多加指点才是。”

    郭大靖缓缓说道:“既是不交赋税,东江镇也不差农场这点粮食。我建议农场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经济作物,比如花生、向日葵、芝麻,能榨油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