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翔_七十五胜利之后的建康(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十五胜利之后的建康(三) (第3/5页)

厌其烦。

    这还仅仅只是一次中等规模的对外战争,甴于两府并立,互不相干,就引出这么多的麻烦来,如果日后对金国展开全面的北伐,岂不是麻烦更多,只怕前线尚未分出胜败,在家里就以经內耗得差不多了。

    因此这一次赵忱索性正试改过来,由枢密使出任执政大臣,直接参与朝政处理,枢密院的俱体事务甴枢密副使来管理。而枢密院的地位虽然比六部略高,但也被划归在政事堂之下。这样一来,上下等级关系也分明了,也有利于朝廷统一行政安排。由其是曰后进行北伐大业,可以尽朝廷的全力,来为军事上的胜利创造良好的条件。

    而对于官员的升降准则,将推行“考核制”。按宋朝旧制,官员只要没有大过,三年即可晋升一级,因此一般的官员只要是不用大错,往往都能够一步一步晋升。因此就造成了多数官员因循旧列,不复奋励的思想,而少数欲有所作为官员反而被视为无端生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

    但“考核制”将官员每年的政绩过失全都一一记录在吏部归案,并且按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评这一年的工作,达到中级者才算合格,能够继续留任但不能升职,而政绩优秀者,不用等上三年,就能够立刻得到提升。这样一来,使能者上,无能者下,也避免了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不理政绩,单靠熬日子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有利于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材。

    同时赵忱又修改了荫补制度,大力削减官员的荫补名额。

    所谓荫补,就是指官员子弟可以依据其父辈的官职,或者是后妃的亲属人等不通过科举考试而直接得到入仕的机会,虽然荫补的官职大多是一些虚职,闲职,即使是出任职事官,也不能担任知县、知州一类的地方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