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翔_七十五胜利之后的建康(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十五胜利之后的建康(三) (第4/5页)

要长官,但毕竟是进入了官场,由其是对有些纨绔子弟来说,如果参加科举,也许一辈子也考不上,那怕只是一个九品的小官。而且得到荫补的,都是官员子弟,有父辈的提携,将来也未必没有机会。

    这本来是作为皇帝对大臣,由其是有功大臣的一项施恩政策,但到了真宗一朝时,荫补却有呈泛滥的区势,毎年因荫补受官的可以达到数百人。一般在朝中,任学士以上官职,在二十年內,其兄弟子侄因荫补为京官的就可以达到二三十人,而仅逢朝廷大礼典,宰相一次就可以荫恩十余人,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虚职,闲职,每月照拿一份官俸,却没有一点实际的差事,完全都是靠朝廷养活。

    宋朝的三大积弊之中,就有一条是冗官,而荫补泛滥就是造成冗官的原因之一。

    在宋仁宗庆历新制中,就将荫补制度做为一项重点改制的项目,主持庆历新制的范仲淹综合了大宋开国以来,特别是宋真宗以后的各项荫补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官员荫补制度,能够有效控制荫补官员人数,达到遏制官员数量曾涨过快的目地。但因为庆历新制只实行了不到一年就草草收尾,无疾而终,因此这项官员荫补制度实际上也并未得到真正执行。

    随后在嘉佑、熙宁年间,宋朝又不断调整荫补制度,但大多都是制标不制本,荫补官员泛滥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直到靖康年间,冗官始终都是宋朝的一大积弊,难以根除。

    虽然现在大宋刚刚只复国两年多,冗官的问题暂时还没有显露出来,但如果继续这样放任不皆下去,迟早有一天还是会形成新的积弊,因此在现在就必须加以预防。因此荫补制度就成为赵忱这次改革官制的另一个重要制度。

    新的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