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十五胜利之后的建康(三) (第2/5页)
,也不用但心大权会旁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避免甴某一大臣专权的局面。 同时赵忱还规定,一但政事堂五大臣中,有人外出公干,巡视地方、生病不能理事、丁忧或是被罢职,则在六部尚书中选择接替者,而其尚书的位置,则由本部的侍郎接替。不过如果是枢密使有了意外,则由枢密副使接替,以保证在执政五大臣中,始终都有枢密院的一份。因此这样一来,六部的职权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分散了一些执政大臣的权力。 而这次制度变革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对立局面,以前枢密院和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互不相干。虽然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臣拥兵自重的情况,但也造成军、政两府互相对立,各不买帐的局面。因为在许多时候,军、政是分不开的,比如一但战事生,调兵遣将、制定战术安排自然属于军政,但钱粮供应、后勤保障,征调民伕却属于民政,必须两府协条一致,才能处理好这些事情。 因此在大宋南渡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宰相同时都直接兼任枢密使,才能保证这是事务协条统一。张浚、虞允文,汤思退都曾兼任过枢密使。两府对立、互不相干的局面事实上以不存在了。 大宋对金的复国战争中,赵忱虽然以经继承了君位,但那时年岁尚小,一应军政大事都是甴陈俊卿、韩彦直、杨沂中、杨炎等人商议决定。好在那时大宋有亡国之忧,众臣都还能精诚合作,才终于打败了金军。而这一次对西夏的作战,赵忱以经正式开始处理囯政,自然全过程都参与进来。这一次陈俊卿和韩彦直两人还算合作的较好,但由于两人对这场战争抱以的目地不同,因此在过程中也有不少争执的地方,最后只能靠他这个皇帝来调解,也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