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_第一千四百零七节 裁决(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零七节 裁决(1) (第3/7页)

微微笑了两声,然后说道:“史书之上,众说纷纭,卿等何必为了这诸家之别而争执呢?且以朕之见,恐怕,无论是《吕氏春秋》之载,还是《韩非子》之论,其本质,是一样的吧?”

    当然是一样的!

    董仲舒出列拜道:“圣明无过于陛下,《论语》有曰:叶公语孔子:吾党有直躬者,其父壤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而这正是这桩千秋公案的最终起源之所,也是儒法数百年纷扰的关键所在。

    直躬案,本身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因为涉及了亲亲相隐这个儒法两派的矛盾,在数百年来,一直沸沸扬扬。

    当年,大量的儒生入秦,都被法家赶了出去,就是这个原因。

    道不同,不相为谋。

    董仲舒既然下场,张恢当然也就坐不住了,他微微动了动眼帘,在他左侧的一位法家博士立刻就出列拜道:“启奏陛下,臣两千石《韩非子》博士邓偃请奏……”

    刘彻转过头去,看到此人,连忙道:“公请言之!”

    这位邓博士,虽然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他的弟子之中,却是有着许多大能。

    武帝前中期的多位法家干吏,都是出于他的门下。

    最有名的,莫过于咸宣。

    邓偃拜道:“臣以为董子所言及所举大缪也!孔子以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便是直,那臣敢问,楚君何在?楚法何顾?难道说,为了孝,连忠也不要了吗?”

    他瞪着眼睛,直视着董仲舒,咄咄逼人的说道:“敢问董子,若有人目睹其父,意欲祸乱天下,行窃国之事,此人当如何?”

    这立刻就让董仲舒哑口无言。

    这也是亲亲相隐理论的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