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11.贾诩vs孔明 (第3/7页)
就直接称呼‘刘邦’了事。 这样的称呼,显然更适合刘浩胃口,因为一旦他们放弃了尊称,就意味着他们辩论的语言更加客观,也根据怀疑精神,对引申出的著作,也同样会提出怀疑的观点,且提出为何怀疑,不值得相信的理由等等。 比如,他们对董仲舒的评价就出奇的一致,都认为董仲舒有大才,但却没有儒家该有风骨,为了迎合帝王,自我阉割儒家,和入宫的阉人没什么区别; 骂完之后,对董仲舒的赞赏也没有掩藏,用贾诩的话说,就是一个阉人哪怕地位再卑微,该给的功绩也必须给,就好像蔡伦改善造纸术一样,功高盖世就是功高盖世,这和人品没有一点关系。 刘浩记录的速度同样飞快,到了中午,已经不下百页纸张,这也是托了毛笔字够大的状况,等到了地球整理之后,这本书籍必然会十分畅销,当然,这还需要刘浩翻译成现代俗语才行。 到了傍晚,二人辩论的皇帝已经到达灵帝,速度开始放慢,到了这个阶段,书籍记录就显得十分稀少,属于当代,众多消息,皆是道听途说,只能一一分析。 出奇的,二人对四世三公的袁家都没有一点好感,都认为袁家在灵帝在位之时,就开始布局逐鹿,只不过袁家还是高看了袁绍和袁术,也同样小看了天下英豪,更是认为袁家到了极盛之时,没落就在眼前。 出奇的,无论是贾诩还是诸葛亮,对皇权的削弱都十分赞成,都不认为该将天下交予一人之手,期待、指望一代明君造成没有千念的王朝; 这让刘浩感觉二人心中都有了君主立宪制的思维,只不过,这其中到底是对自己才华的绝对自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