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三十七章 帝国财政 (第4/4页)
保障财税:从长江走汉水到襄阳,再从襄阳继续走水路到汉中,从汉中再到凤翔。 这条水路难度大,运力小,所以租庸使征收完毕,并不直接将盐、麻和铜运送到朝廷,而是就地卖掉,换成土特产运输到其他地方卖高价。 将盐、麻和铜等换成土特产可以降低重量,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又多卖了钱。 由此,江淮地区的赋税终于征收到朝廷,保障朝廷的开销用度和唐军军费。 然而,租庸使的出现又导致了另一个现象:原本朝廷的官制以三省六部制为主,各位官员各司其职,但皇帝由于临时性的财税需要,利用租庸使绕过了三省六部的官员直接办事,就破坏了朝廷的日常运行制度。 原本默默无闻的第五琦凭借租庸使,一跃成为天子的红人,手揽大权。其他中下层官吏有样学样,打着筹措钱饷的名目,撺掇着皇帝设置各式“使”职。比如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等。 每一个使职都拥有着或大或小的权力,由皇帝直接授权,凌驾正式的朝廷官制体系之上,避开朝廷三省六部的约束和制衡。 由于这些使职主办具体事务,时间一长,朝廷的权力反而转移到了这些中下层官吏的手中,将朝廷正式官员晾在了一边,造成了庞大的冗员和朝政效率的低下,进一步加剧了大唐帝国财政的困难。 蜀山悬剑传大明终始的蜀山悬剑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