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 (第3/7页)
学问差一点连审题都不过关,申商是谁,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王安石变法你了解吗?诸葛亮治蜀你了解吗? 就算都懂,但古为今用结合经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几个人能办得到?所以能答的好的极少,不过能答的好的,必然是高才。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所以策论只在于会试的第三场里,大家走个过场就好,你就算说申商是一个人,考官只会笑笑,格式对了都让你过。真的要追究,这题要筛落多少人。 但在经义题里,你没有称呼孔子为圣人而直呼其名,孟子为贤人而直呼其名,甚至该避讳的没有避讳,甚至一行规定写十二个字的你写了十三个字,考卷一律罢落。 更不用说,经义破题,稍微离题,那么三年后再来。 这完全是两等不同的要求。 因为会试是经义定去留,殿试以策论定高下。 但问题是现在的经义考试有问题。 历史上就有考生将古往今来大题小题题库通通背诵后,到考场上套题目,最后考中进士。 这不是一两个,而是好几个人。 林延潮当初就靠背题目在书院里考试蒙混过关,那时候他凭着是过目不忘的本事,至于其他人,就是靠死背强行记忆,二三十年持之以恒的读下去,还真给你中了。 当然有如此坐烂屁股的耐性,以及这等强大的记忆力,都是你的过人之处,选拔成为官员未必不可。 但是如果可以,朝廷更需用哪一等人才呢? 从诗赋取士,到八股文取士,再到策问取士,科举考试怎么考都有弊病,但从后到前,应该说时代在发展,筛选的机制越来越公平,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代前,朝廷也是很无奈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