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科举取士的衰落(一更) (第4/6页)
说他不办事吧,一个案子能半个月办完的,非要托个半年一年,百姓喊冤,又不能为民做主,只在那里和稀泥,说什么,某某豪绅得罪不起,不妨私底下解决了如何如何,不就是一亩三分地,一个宅子的事…… 地方官不作为,和稀泥,能拖就拖,治下百姓几十年如一日,根本就没有想过百姓如何过好日子,没有想过发展个什么产业什么的。 在朱允炆看来,大明盛世的蓝图里,绝不是商业高度繁荣,士人歌功颂德而百姓百姓饥寒交迫,困顿潦草。 在这个时代里,朱允炆追求的小康与后世的小康截然不同。 后世小康指向的是温饱解决之后,存余足够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状态。但大明的小康,只是一家人能吃饱肚子,嗯,能连续一年吃饱肚子的康泰景象。 别看大明开国近四十年,但据各地布政使司、地方官员与御史等奏报,大明所有省,包括南北直隶,依旧有大量的百姓连吃饭都是问题。 仅仅粗略统计,七千万大明百姓中,处在赤贫状态的就有三千三百多万,而这个数据很可能是低估了的。 京师繁华,不到百万人,苏杭两地繁华,也不过一百多万人。除去这些,大明又有多少繁华之地? 真正的现实,是落后,是贫困,而不是盛世。 朱允炆很想深入民间,向西巡视一次,看看百姓们的生活到底如何。只是无奈事务繁多,根本脱不开身。 通过县治来改善百姓的生活,至少让他们脱离赤贫,不至于劳动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