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三) (第5/13页)

,而是蒙童求教与师长。如同筮上讲的那样,第一次筮问,理应回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不恭敬地乱问,就不予回答。这是有利于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正确施教方法。开始对儿童启蒙教育,有利的做法是树立典范,但也不能脱离管束。若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就大失所望。披戴上勇士的甲胄,这样的人有出息,娶妻吉顺,是男子成家立业的根本。勤勉的对儿童施教,培养武士精神。若不亲身施教,就没有什么好处。受困于蒙昧无知,就会有耻辱。从儿童开始启蒙教育,这是很正确的事情。让儿童披上皮甲,击打锻炼,目的不是为寇,而是抵御外侵,保家卫国。

    (解说)

    本篇是围绕着儿童教育这一内容展开的论述,内容也正是围绕着命题展开的论述。这一篇文章的理论观点,又有点象古希腊城邦时期培养儿童为战士的那种教育方法。但又不同于古希腊城邦制时期培养儿童成为武士的那种制度。而《蒙》篇只是一种教育理论。中国古代并没有像古希腊时期那样让儿童脱离家庭有国家来培养训练成战士的那种制度。

    “蒙”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上部像蒙着东西,如面罩或面具。其中有一只大眼睛,眼下有“人”形。“蒙”字的含义指草名,萌生,幼稚,覆盖,包裹等讲。而“蒙”的本义是勇士伪装或作战时穿的甲胄。此篇用“蒙”来寓意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培养勇士精神。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爱国主义与军事主义的教育思想。

    本篇内容是围绕着“童蒙”教育这一问题的论述。即通过给儿童披蒙东西在游戏中所引发培养儿童武士精神。从发蒙,包蒙,困蒙,击蒙。这是一个完整的内容情节。立论明确,是精心创作的。这种教育方法又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