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97章 (第1/3页)
几十年积累的问题,想在一两年内完全解决,不太可能。 可以分成三批到四批,先让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入学,学制一年。一年之后,再决定他们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工坊做工。 就目前来看,进工坊做工并不需要太精深的学问,能够基本的读写就可以了。 一年的教育足以完在这样的任务。 二是教化的事,最好不用募捐的形式。 修桥、铺路之类的事,可以由当地富户募捐集资,既能解决财政负担,也能满足他们造福乡里的心理需求。教化是朝廷的事,关系到将来百年的大计,不能被他们左右。 朝廷教化百姓,本身就是为了对抗这些地方豪强,强化朝廷的威严。 他们岂能不知,岂能不恨? 让他们出钱,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施加影响,最后让受到教化的人只记得他们,记不得朝廷。 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拉拢那些承担教化责任的教师。 陛下别忘了,他们虽然有一腔热血,却大多是反对度田的。如今想法虽然有所改变,却不见得彻底,很容易被人蛊惑。 出身世家、大族的读书人可没有改变态度,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等着反扑的机会。 刘协觉得有理,决定由杨彪来主持具体的实施方案。 经过杨彪的调整,推行教化的难度下降了一个等级,看起来也更可行了。 消息很快公布,在南阳郡内招聘教师三百名,按照既定的标准考试,合格即可入选。 考试的内容并不复杂,五经的部分很少,熟悉《论语》、《孟子》、《孝经》等书即可。 要说难,可能就是要考算学等相对比较实用的内容。 当然,难度也不高,能满足日常的算账即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