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四百五十五章 辽镇官兵各有所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五章 辽镇官兵各有所想 (第2/7页)

  就现在的赋税和百姓耕种的田地,官府虽然也有登记,但还缺少一样儿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文书。

    换成后世的名词,那就是合同。因为辽东的田地并没有买卖,相当于是国有的,分配给百姓的也就和承包差不多。

    如果是在三年平辽的口号喊出之前,老百姓会认为目前享受的是战时政策,战争还遥遥无期,心里也不用着急。

    可在结束战争已经指日可待,不过两三年的情况下,老百姓自然要考虑战后的政策可能有变,关键还有朝廷那边要派遣的官员。

    大量移民的涌入,国内消息的散播,可能也加重了老百姓的焦虑。灾害那么严重,朝廷还在增加赋税,战争结束的辽东,朝廷还能放过?

    其实,老百姓不知道,毛文龙和郭大靖,以及陈继盛,都在为将来做着准备,要让军民继续享受宽松的政策,过上安乐舒心的好日子。

    可怎么让老百姓清楚这些,消除忧虑和担心,全力以赴地为平辽贡献力量,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你总不能跟老百姓说,平辽之后还是俺们说了算,朝廷算个屁,派官也给他架空,想插手就肯定抵制。

    有些事情做得说不得,哪怕是割据的军阀,也要在名义上遵从中央呢!

    更何况,在封建社会,欺君罔上、抗旨不遵,对于普通老百姓,是难以理解和相信的。

    既要让百姓安心,相信目前施行的政策具有持续性,又不能表现出敢与朝廷叫板,不听从皇帝圣旨的意思。

    这,似乎有点难办,就是什么也不做,老百姓那些胡思乱想,也应该影响不到大局吧?

    郭大靖坐下来,又思考了片刻,还是提起笔,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成书信,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