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四章 崇祯的心理变化 (第1/7页)
毛文龙已经是武将的尽头,除了晋爵,基本上是升无可升。 但明朝后期,武将想封爵是非常困难,别说什么公、侯,就是伯爵,也没有几个。 李成梁的军功大不大,送了多少礼,熬了多少年,才得了个伯爵,还不是世袭的。 相对于别的皇帝,崇祯对于封赏就更加吝啬,尽是虚的,很少给予实惠的东西。 不仅仅是吝啬,简直是刻薄、冷血,只因为怀疑,卢象升英勇战死后,竟然三年不得恤。 与卢象升遭遇相近的还有孙传庭,战死后由于尸骨无存,再加上有传言称他还活着,崇祯帝到死都没有给予封赠。 崇祯自挂东南枝,只有一个王承恩陪着,真正地做到了孤家寡人的境界。而凄惨的结局,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收复金州、南关大捷之后,朝堂上对于毛文龙和东江镇的攻击大大减弱。 什么糜费粮饷,什么牵制无功,在辉煌的战绩面前都烟消云散。要攻讦的也只剩下东江镇僻处海外,毛文龙跋扈难制了。 而这也是崇祯的心病,一个帝王,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允许军阀的存在的。 对于边镇武将的控制,一直是皇帝关心和重视的,这也是以文制武的根缘所在。文官造反,基本上不可能;武将,则完全不同。 但说到底,毛文龙率领的东江军给崇祯脸上增光添彩了。 不是说先有明君,再有良臣嘛!登基之后,捷报频传,对建虏的战事现出曙光,不正说明自己是有道明君、英明神武? 崇祯口述完圣旨,收拾了激荡的心情,思索了半晌,缓缓说道:“东江镇的粮饷,还是恢复,由朝廷和登莱共同承担,不能交给蓟辽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