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一百六十九章 倭商,玉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九章 倭商,玉米 (第4/7页)

造船技术的提高,造船厂开始进行更大渔船的尝试。

    这种渔船船身长达十几米,载重量能达到五至十吨。在沈家门、奉化栖凤、象山东门和镇海等地,时有出现。

    而在当时的黄海,海洋环境十分良好,在长山列岛有海狗、海狮分布。由于青鱼增殖,鲸鱼在黄海北部成群活动。

    长山群岛周边,除了海洋岛渔场,还有鸭绿江口渔场、辽东湾渔场等丰产之地,都可以进行精深地开发。

    渔民,或者说从事捕捞的人口越来越多,鱼类等海产的产量越来越高,意味着粮食消耗的大量减少,也意味着军民在营养和体质上的增强。

    在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种植农作物,以养活东江镇军民的时期,把人口向捕捞业引导,是势在必行,也是逼不得已的办法。

    因为,再没有哪个产业,能够承载那么多的人口。而光是造船业,包括伐木、锯木、铁具、帆索等等,就给很多百姓找到了活计。

    拿出粮食养活百姓,同时还尽可能地让他们创造价值。用后世的名词,就是提高就业率,这样的思路,恐怕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

    其实,这和以工代赈的道理差不多,既救济了百姓,又建起了工程或造出了器物,对将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

    最后,郭大将军还落了好名声,在军民心目中,提高了威信。

    而即便是困难时期,郭大靖也没有停止军事行动,派出了刘兴治等军官,率领小股精锐登陆袭扰。

    目的很明确,既锻炼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以拔除建虏哨地为主,为更多辽民百姓出逃创造更便利安全的条件。

    伪装潜入袭杀,尽管是郭大靖的强项。但在宽广的战线上,他个人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