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四百四十六章 崇祯再加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六章 崇祯再加赋 (第5/7页)

朝廷作死的政策,他正全力以赴地向着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前进。

    时近初冬,海风已经很凉,吹拂在脸上,很快就觉得有些麻木。

    郭大靖转身回到了船舱,喝着亲兵端上的茶水,和张焘随意地闲聊着。

    “觉华岛并不是个好港口,冬季有冰凌在岛周围,船只停靠十分困难。更加寒冷时,靠岸一侧的海水结冰,又连接了陆地,驻兵很是危险……”

    郭大靖轻轻点着头,对于张焘的提醒深以为然,觉得原来的布置或许应该有所改动。

    宁远大捷,觉华被屠,袁崇焕抵死不退回关内,虽然挫败了建虏的进攻,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作为宁前道,觉华岛被屠,七千明军、万余商民几无幸存,堆积。(本章未完!)

    第四百四十六章崇祯再加赋

    如山的粮草物资和战船全部被毁,袁崇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在宁远挫败建虏的意义,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大。不过是明军在辽东屡战屡败,好不容易保得城池不失,作为政治上的宣传,而有意夸大而已。

    就算失去宁远,建虏能够穿过狭窄的辽西走廊,攻打山海关吗?郭大靖认为是不太可能的。

    尽管宁远可以作为进攻山海关的理想出发地,但建虏不加经营,便需要从辽沉远道运粮,并跨越广宁和锦州这样的荒芜地区。

    只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建虏并不具备攻打山海关的物质基础。甚至是攻下宁远也无法驻兵守卫,与他们弃之不占的锦州、广宁是一样的。

    况且,从气候和明军的战力等多种因素来看,孙承宗和袁崇焕重视觉华岛对关宁防线的策应作用,其实是错误的。

    反倒是被孙承宗蔑称为“庸人”的前辽东巡抚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