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天启驾崩,崇祯即位 (第7/7页)
边军断饷的大事。 蓟门、宁远、锦州等地先后发生闹饷兵变,东江镇也不例外。由于失去了铁山等在朝鲜的屯田,东江军民的饥寒窘迫更加严重。 历时九个月的断饷,直到崇祯元年三月才算结束。断饷的饥荒使东江军民骤减至八万余人,其余的不是饿死,就是渡海到内地求生。 按照郭大靖的估计,没有十余万石米粮,难以度过这九个月的艰难时期。尽管他从南方购粮,土豆又获丰收,依然有很大的缺口。 而这次的断饷,还造成了另外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毛文龙被逼无奈,在皮岛开马市,同后金进行走私贸易。 后金缺什么,自然是粮食布匹。小冰河期的寒冷,使得辽东的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歉收甚至绝产。 尽管此时的后金还没达到“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的程度,但米粮价格却已经是斗米价三四两,与内地价格已经相差十倍。 建虏不缺钱,只是没有购买粮食的渠道。朝鲜国小贫弱,也提供不了太多的粮草物资。 而走私贸易利润很大,毛文龙能用一斗米粮换到一石粮的银子,净赚九斗,更重要的是能够养活被断粮饷的东江镇军民。 毛文龙也不是傻子,不能喂饱了建虏来打自己,与后金的走私贸易肯定是限制了规模的。 否则,皇太极也不会因为大饥荒而孤注一掷,率倾国之兵抄掠京畿了。 当然,从敌对关系上说,利润再大,也不能资敌;可要从生存角度看,一时的权宜之计,也是万般无奈之举。 郭大靖要阻止毛文龙这么做,不是怕袁督师杀毛文龙时多个罪名,而是要借着建虏的困难,多接收逃出的辽民百姓。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