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八章 王朝兴衰周期律 (第1/7页)
崇祯的刻薄寡恩、反复无常,在杀袁崇焕这件事上显露无遗。 前无识人之明,后又下手无情。 联想到袁崇焕在上任后圣眷隆厚,处死时却又以最残忍血腥的方式,令人心生寒意。 要知道,与朝臣商议如何处置袁崇焕时,众臣皆不敢言,唯有崇祯一言而定,处以最残酷的刑罚——凌迟。 从极度信任,到千刀万剐,这就是一个臣子的下场。袁崇焕纵然该死,崇祯的行事也难免使人背后发凉。 毛文龙嘴上不说,也因为袁崇焕的死而快意,但对皇帝的凛惧和防范,却已经埋下了种子。 或许,在封建社会,立下惊天大功的武将,基本都没有好下场。除非,能有令皇帝不得不忌惮或顾虑的因素。 比如李成梁,在晚年遭遇言官的猛烈弹劾时,因其诸子手握重兵,李氏家族在辽东的势力和影响犹存,万历皇帝才网开一面,只是“解任”而没有置之死地。 所以,在毛文龙看来,东江镇的强大,将领的忠心,才是他最值得信赖的保障。 而放眼东江诸将,除了郭大靖,还没有人能够担负起这样的重任。从努力摆脱对朝廷的依赖,毛文龙也看到了郭大靖最值得依靠的地方。 城外广阔无边的军屯之地,已经收获了大半,一车一车的土豆在路上络绎不绝,运往城内的地窖中储藏。 一片片平整的土地形了打谷场,晾晒着收割下来的黑麦,一垛一垛的麦秸在野外堆放,象一座座小山。 “拜见毛帅,拜见郭帅。” “参见毛帅、郭帅。” 不时有将士驻足,向着毛文龙和郭大靖躬身施礼。 毛文龙和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