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三百八十七章 工厂新模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七章 工厂新模式 (第4/7页)

算低,在郭大靖看来,旱涝保收,比种地强多了。可老百姓的传统思维,却不是这样。

    如果不是东江镇还保留着军户制,对军民的人身束缚也存在,估计有很多工匠会离开,阖家带口地去经营百八十亩田地。

    “生产进度令人满意,可见诸位的工作态度都是认真的。”郭大靖环视一圈,微笑着说道:“郭某已经请示过毛帅,对于兵工厂的工匠们,也给予优惠政策的照顾。”

    你不是想种地吗,本人不行,家属可以呀!因为你在兵工厂工作,家人才能享受到优惠,比如土地赋税方面的。

    比军属差一些,比普通老百姓强一点,些许的优惠,也能让人觉得很划算。关键是土地到手,工匠们的心里也托底。

    主要还是当时没有什么退休金一说,别说老百姓,就是官员,罢官或致仕后也是啥也没有。

    但官员可以在职时拼命捞,家里的田地又是不缴赋税的,没有退休金,依然能活得很滋润。

    田地,对于百姓来说,就是依靠,就是糊口的工作。有了它,才能够安心,不管现在从事什么职业,回家种地就是最后的保障。

    “大连周边的田地,都将逐步空出来,分配给兵工厂的匠人们。”郭大靖对于工匠们的反应很满意,继续讲解道:“保证有足够的数量。”

    土地在增加,百姓们也在迁徙,重新安家。

    原来只有南金州,后来收复了北金州,现在则又多了复州和盖州;原来每个百姓平均能得十亩地,现在二三十亩也不止;等到光复整个辽东………

    总之,在当时以种地为主要职业的情况下,居住人口与田地的数量,应该呈现出相对的平衡。

    这已经很贴心,考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