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_第四百六十七章 建虏的奋力挣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七章 建虏的奋力挣扎 (第3/7页)

马上便躬身表示赞同,“调兵至连山关,奴才以为最为合适。进可至凤城,退可援辽阳。”

    即便能从辽阳调兵,也不宜离得太远。一旦东江军发动进攻,回援也完全来得及。

    连山关已经有五千守军,再加上一万人马,凤城有事,便可以前出增援。

    希福开口奏道:“奴才以为,东征部队在凤城应留有重兵防守,与连山关互相呼应。而对于敌人踞守的城池,若防守严密,便绕而不攻。若敌出击,便正可消灭其于野外。”

    李永芳也表示赞同,奏道:“臣附议。”

    其实,发动这次辽东作战,除了多尔衮想要一场胜利增加威望以外,对于建虏的长期坚持,也是相当重要。

    今年的收成算是不错,但经历了遵化惨败和建州大败,在兵力和人口上都损失严重。

    如果想要维持战线,与越来越强大的东江军对峙,就需要保持相当数量的兵力。

    而兵力不能削减,且要维持备战的状态,就意味着劳力的大幅减少。无人耕种生产的话,建虏不战自败。

    正因为如此,李永芳、希福等人才同意进攻辽东的作战计划。如果能掳掠数万人口,弥补建州之败的损失,才能够维持一支相当数量的常备军。

    战略上的被动,整体实力上的衰弱,在表面上,或是外人可能看得不是那么清楚。也只有自己才明白,处处捉襟见肘,处处难以支应。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或许,最了解自己的就是敌人,就是对手。

    多尔衮时时会这样想,自从东江镇公开宣称“三年平辽”之后,他就更震惊对手的洞悉和判断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