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_第六百八十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八十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条 (第6/8页)

县董镛的女儿。

    虽然于谦的父亲未曾出仕,但是于谦很小就明白这个名利场的门门道道了。

    徐麒耀教子篇七条,字字珠玑。

    “于少保可曾后悔过,当初殿试时,在奉天殿,面刺太宗文皇帝之过的举动?”朱祁钰忽然问起了永乐十九年的旧事。

    永乐十九年,大明刚刚正式迁都,十三年营建的京师终于落地,朱棣心情极佳。

    而这个时候,进京赶考的于谦,给朱棣狠狠的添了堵。

    于谦在会试中一举夺魁,中了会元,到了殿试的时候,于谦‘以策语伤时’,对永乐年间的朝政进行了一番针砭,朱棣不喜,最后只给了于谦一个三甲第九十二名。

    于谦愣了愣,那都是永乐十九年的事儿了,至今已经三十六年的时间了。

    他满是回忆的说道:“那时候年轻气盛,刚从书堆里挣扎出来,多少有些书卷气,不懂太宗文皇帝的苦,胡言乱语一番。”

    “若是说悔,并非悔当初轻狂,哪个年少不轻狂?重来一次,还是会那么写。”

    “只是当初臣不懂太宗皇帝罢了。”

    “太宗文皇帝亲厚,即便是臣大放厥词,太宗文皇帝爱才,亦没有将臣从进士之中除名。”

    于谦是钱塘人,那时候的南衙风气,对于谦的影响极大,朱棣在士林的形象极差,于谦受此影响,在殿试策论里,说了一番极其难听的话。

    朱棣杀人,何曾手软?

    面刺皇帝之过,二十三岁的于谦,的确大胆至极,但是朱棣最终还是给了功名。

    朱棣这一念之仁,给大明留下了一个救时宰相,否则朱祁镇把天捅了个大窟窿,留下的烂摊子,还不知如何收场。

    于谦并不后悔,再来一次,他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