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3章 (第1/3页)
高澄没有应允,但也不可能真让一个将死之人,依旧为大魏贡献最后一丝火苗。 他保留源子恭南荆州刺史的同时,也让人将他送回洛阳与家人团聚。 同时因大将军府司马张亮组建盐兵有功,派他前往安昌城行南荆州州事,也算是为以后镇守南荆州做铺垫。 张亮勤奋干练,忠信可靠,要说缺点,贪财确实不假,但也拎得清轻重。 历史上,能被原主委以都督二豫、扬、颍等八州军事之权。 在军事上,并非一无所知,否则高澄也不会派他募兵。 如今将张亮放往梁魏边境锻炼,正是时候。 与荆州刺史侯景、东荆州刺史侯渊、豫州刺史尧雄、广州刺史高敖曹几人合力,看住陈庆之,守卫梁魏西线不成问题。 需要高澄解决的不只是南荆州刺史,他也早就选好了光州刺史的候补。 光州地处青州以东,位于山东半岛上,原刺史也是上了六十岁,身子眼睁着垮了下来。 那刺史的名字很有意思,却在高澄这儿讨不了好。 他名叫高湛,字子澄。 六十三岁的老高湛,高子澄也是出自渤海高氏,人家来历比高欢、高澄父子、高隆之等人正经不了许多。 父亲高肇是宣武帝元恪的舅父,凭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权倾朝野,这样的权臣没有自己的根基,元恪一死,即遭宗室清算。 高肇虽自称渤海高氏,但却明明白白是高句丽族。 不过渤海高氏本就是个大染缸,各种族属都有,谁都能跳进来洗个澡。 将来接替高湛的人选,高澄属意幕府长史温子昇。 腹地用文,边地用武是这一时期高澄任官的主要标准。 温子昇出使南梁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