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5章 (第3/3页)
不为所动,依旧坚持县、州两级考试录取人数以当地丁口数量为标准。 众人侍奉高澄多年,对他习性有所了解,见他迟迟不表态,便也不再为乡人求利,免得恶了高澄。 崔赡在县试中发挥稳定,王晞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县试经典科夺魁。 相较来说,哪怕博陵三崔等不少定州饱学之士,早已入仕,崔赡所面临的竞争依旧要大于王晞。 不过以他们的才学,通过州试绰绰有余。 崔赡、王晞的目光都放在京试之上,科举五门,每一门录取前100名,名次越高,为官的起点也就越高,同时也更有可能得高澄看重。 因此,两人在县试以后禁绝交游,闭门苦读,为的就是在京试之中拿一个好名次。 与他们抱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人与人的才学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中许多人,也许终其一生都只能侥幸通过州试,得一个举人身份,在科场屡屡碰壁后,心灰意冷,谋一个吏职,等待着将来时来运转,获取官身。 至于非进士及高家父子幕僚出身,不能任职中枢,都已经遭受了那么多次科场打击,谁还会再做一个宰辅梦。 时维五月,仲夏时节,士族子弟就读于族学,贫困之士求学于县学,有廪膳资助,各地生员们都在勤奋复习,准备九月底的州试。 东魏相国,渤海王高欢时隔一年再回洛阳,与过往不同,这一次南下的原因只是得到高澄的传信: 据医者说,姑臧郡侯,他的连襟段荣,行将油尽灯枯。 然而高欢还是没有赶上与段荣的最后一面,在他抵达洛阳的前两天,姑臧侯府大张缟素。 高澄在建春门外迎候,高欢早在半途遇见了报丧的信使,父子俩数月后再见,俱是一脸悲戚之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