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74章 (第1/3页)
想来曹丕为曹cao谥武,也是有自己统一四海,功盖其父,再由其子谥文的壮志。 只是这一番雄心壮志却因其短寿,而将遗憾带入棺椁。 高澄与曹丕同样的做法,亦是怀揣相同的抱负,统一北方的最大功劳终归是算在高欢身上,要想超越父亲,在死后无可非议的将文皇帝这一谥号拿下,唯有混一南北。 禅位的当天,元善见就搬出了宫城,由高澄在洛阳安排了一座大宅院暂时落脚。 昭德元年(548年)正月初二,洛阳宫城迎来了他新的主人。 正月初三,高齐王朝第一场朝议在明光殿召开,天子高澄颁下第一份天子诏,大赏军中将士,中兵每人赐布绢二匹,外兵每人赐布绢一匹。 高齐中兵有京畿军十一万、梁、陕、广三州鲜卑兵九万、水师五万、辽兵二万、晋阳驻军二万、陇右驻军一万、关中驻军一万,共计三十一万,共赐布绢六十二万匹。 外兵经过多年裁撤,关东地区有州郡兵三十万,关陇地区有州郡兵十万,合计四十万,共赐绢布四十万匹。 只这一条诏书,便要从国库拨去一百零二万匹布绢,这也是高澄直到今日才肯篡位的原因,没有这几年的休养生息,以及盐利积累,他真受不起这样的负担。 至于文臣武将,则多是爵位上的赏赐。 高氏代魏以前,承袭北魏后期做法,仅北魏开国君主道武帝拓跋珪的后裔能受王爵,所谓异姓王,只有高欢、高澄两父子。 如今高氏建国,自然不可能再严格限制勋臣进位王爵,历史上北齐一朝固然王爵滥封,但所获得的回报也是巨大,任凭北齐皇室如何荒yin无道,勋臣们都牢牢替高氏看紧了家业。 高澄得国之前已经与心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