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3章 (第1/3页)
这一次被关西民众咒骂的军事行动,毫无疑问,东魏三万骑兵一人配三马,耗用是要超出西魏的损失,毕竟战马在战时吃的可比平常要精细许多,运动量大,食用也更多。 可两魏的家底差距摆在了这里,高氏自损一万伤你宇文泰八千,就国力而言,还是赚。 总之春耕结束后,窦泰等人班师晋阳,可朱浑元也撤回司州。 宇文泰也能把精力放在即将到来的县试。 就在东西两魏为第一次县试做准备的时候,南梁也迎来了九品中正制下的又一次中正评议。 第二百三十五章 初入科场 萧衍早年间励精图治,设五经馆,为寒士晋身开辟了一条通道,但改变不了他骨子里的门第之见。 最直观的例子体现在侯景降梁以后,因妻儿身陷东魏,于是向萧衍请婚于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 萧衍对此的答复是‘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也许是瞧不起侯景归降时,10万大军已经被慕容绍宗打得只剩800残兵。 萧衍居然明晃晃地打脸,直言王谢高门不是他侯景能够攀附的,要找媳妇就往吴郡朱氏与吴郡张氏门第以下去找。 不曾想,侯景在高澄的离间计下,决心再叛,在寿阳以800残兵为骨干,临时扩充至8000人,凭着这么一支小高王看不上眼的新军渡江,最终葬送整个南朝。 然而,以侯景为例,只是要说明,当东西两魏为了改变士族子弟无论贤愚都能为官的局面,而推行科举,提高为官门槛的时候。 萧衍为何还要抱守九品中正制,任由士族把持选官标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东西两魏锐意进取,原地踏步的萧梁已然注定结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