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三章 打破低水平的技术垄断《拜求月票》 (第3/5页)
现实又非常严峻。 然而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是为卡车配套的多,从未干过轿车配套,而桑塔纳是七十年代初德国最新地轿车技术,国内的技术差距要落后许多年。当时德国记者来上海采访时回去报道说,这将是一个失败的记录。面对桑车的技术要求,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近于零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不少为桑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都需要引进技术或搞合资才能适应。 由于桑车零部件国产化难度大,一汽、二汽这大厂都打退堂鼓。发动机缸体和曲轴的铸锻件毛坯,本以为一些大厂能干得了的,干了两三年还是拿不出来。有关方面认为国产化标准可以偏离,结合国情可以有过渡标准。把坚持德国标准当作替外方说话,是帮助老外卡中国人。 八七年的时候,朱老板在上海听取桑塔纳国产化的汇报工作,他说桑塔纳国产化要百分之百合格,降低一点 行。他提出建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调和零部件厂合作的积极性,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 后来回过头去再看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不少零部件企业依靠上海大众平台资源发展起来了,成了行业中的佼佼者,零部件的小巨人。 到了一九九零年的时候,桑塔纳的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国产化,同时上海大众年产六万辆整车和十万台发动机的产能形成,并建立了符合德国大众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全国一百八十多家零部件企业所组成的配套体系。同年八月,上海大众告别ckdd,结束了以进口散件组装生产轿车的方式,终于实现了国产化。 基于以上种种,范无病对于朱老板做出的这些是非常敬佩的,假如当时没有他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