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辽东风起 (第2/4页)
赞周闻言,当即应道。 天子这是又要干什么? 王承恩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大内行厂,常不待在天子身边,又在干些什么? 随驾的朱纯臣、汤国祚、王洽、王在晋等一众勋戚和大臣,在瞧见此幕后,一些听到崇祯皇帝话的人,都暗暗在心里揣摩起来。 现在的大明啊,那些掌握着权柄的群体,哪个不是心思玲珑之辈? 哪些人值得用。 哪些人不值得用。 都极为考验崇祯皇帝的功底。 从京郊一带,回到紫禁城,崇祯皇帝并未回乾清宫,而是去了军机处,叫王洽等一众军机大臣,研讨督促京营汰兵减饷事。 崇祯皇帝算是看明白了。 光靠内部自行解决,是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纵使将西苑讲武堂的那批勋戚子弟,都悉数暂退讲武堂。 都不一定能叫某些贪恋钱财的勋戚,真心实意的做这些事情。 但是那批勋戚子弟,又不能离开讲武堂太久,否则会影响到之后掌控三大营的部署。 必须要从外部施加压力,叫在职的那帮勋戚,切实感受到威胁,且又不能叫三大营发生营啸,这个度必须把握好。 戍守在京畿的三大营,总规模达十数万,就算砍掉三成吃空饷的,那规模依旧是庞大的存在。 大明能奉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靠的就是三大营,只是现在的三大营,糜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要是解决不好京营事,就别谈什么掌控北直隶这一基本盘。. 在天津撤卫设州时,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