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34、六亲不和有孝慈 (第3/9页)
体魄与生存智慧都是可以传给后人的,他们的子嗣也往往同样健壮或聪慧,更容易在村寨中形成强大的家族,在大多数情况下足以供养其尊长。 至于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某些无奈事情,更不足以演变为指导日常生活的准则。那么这这种“年老上山”习俗,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很多地方,它最初就源于是私产之争。这种习俗的形成,并不是因为整个部族缺衣食难以生存,反而恰恰是因为有了富余的财货私产。古时很多部族共有的东西,比如工具、田地,渐渐成了私人财产,这也是因为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集体劳作。 打造工具、开垦田地,足以养活自己还有富余,那么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打造的工具或开垦的田地就成了私产,富余的物产还可用来和他人交换,形成了积累的财货。而且人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私产财货,那便是奴民。 最早的奴民是部族冲突中俘虏的外族人,奴民为主人劳作,所得收获不仅能养活自己,富余的财货还能供其主人享受。当奴民年老力衰不能再劳作时,有时便会被抛弃,他们再想回归本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了,往往只能在山野中自生自灭。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这么对待奴民是残酷的,它也不会成为部族内部的习俗、用于对待本部族人。但是这种事情的发生,也给很多人留下了印象,甚至是某种启发。 部族中有鳏寡者,因为种种原因年纪大了却失去了子嗣,但他们却有自己的私产,比如房屋田地,往往便有人起贪心欲夺占。比如有豪强找借口将其私产夺占,将人给赶出去自生自灭,这种事情不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