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百三十九节 突发事件 (第2/5页)
“南姐,我请你吃饭。今天晚上没课,咱们去归化院东街吧,我听石头说又有新摊子了呢。” 归化院与规划院听起来一样,其实完全不是一个事情,原本就是广州城北一片住宅区。这里邻近大小北门,是城里不太值钱的地段,荒地甚多。房屋价格亦不高。各部门为了安置从海南来得干部和家眷,就在这一带购买租用了不少民房作为宿舍用。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聚居区,被广州诸位元老戏称为“宿舍区”,而广州土著则称之为“归化院”。还是因为这片房子四不靠的原因,一些脑子活络的归化民和家属们本着就近方便的想法开始在自家临街的墙上开了窗,制作售卖一些吃食或者小玩意给在附近居住的干部们。大家多出身临高或邻近县,因此无论是小吃还是贩售的小零碎都很有澳洲特色,加之又很便宜,一来二去广州土著们也都知道了这个不用去城外大世界就能吃到买到澳洲货的地方,慢慢来此经营的商贩越来越多,这条逼仄的小街竟成了规模。 因为位置偏僻,不在刘翔重点“净街”的区域之内,而且由于最开始是为了满足端澳洲人饭碗的归化民的需求,出摊多在晚上下班之后,所以刘大府也就当没看见了。好在临高来的归化民们都很明白首长们的好恶,开窗开铺之后的小街上虽然拥挤,但干净整洁,有铺子的家庭不仅每天轮流负责打扫街道,还自发成立了巡街队,窗户外也点上了澳洲蜡。街上铺子越开越多,光亮也越来越密集,本来过着日落而息日子的广州普通老百姓们逐渐被归化民干部夜里逛街的习惯影响。相比城外的大世界,显然这条狭窄的小巷子更加平易近人,所以哪怕不买东西,不少人也开始愿意来小街上走走看看。这条无名小巷也就有了“归化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