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_第119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95章 (第3/3页)

秦的大环境还是可以的。

    饱不忘饥,有备无患,粮食储备在后世都是关乎国家命运。

    杨峥下令在各地修建四大粮仓。

    华阴建广通仓,用以储藏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这个仓库也是最大的,最高可储藏一千万石粮食。

    雁门郡建阴山仓,用以经营漠南,随时支援漠北。

    敦煌修建玉门仓,辐射西域。

    渤海郡修建海东仓。

    四大粮仓不归当地管辖,由仓储司直辖,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把南方的粮食输送到北方。

    每座粮仓都是建立在雄关后面,或者坚城之中。

    遇到灾荒,可以直接开仓放粮。

    地方发生叛乱,或者外敌入侵,大兴的中军可以快速反应,不需要“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伴随粮仓,地方上迅速崛起了漕运行业。

    江南、蜀中的粮食要送到北方无疑是个巨大而长期的工程,一去一回,动辄半年,若是征发徭役,对百姓自然伤筋动骨。

    杨峥干脆放开,允许民间承办漕运事务。

    物流从古至今都是吸纳就业的行业,一条漕运线就是一条生态链,可以制造十几万的工作岗位,养活十几万人家。

    朝廷得到战略贮备,百姓得到稳定的饭碗,也算是一举两得。

    工钱,直接给硬通货粮食。

    杨峥也不求短期内就把四大粮仓装满,主要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盘活经济。

    现在江淮、荆襄、岭南、交趾地广人稀,也消耗不了这么多粮食,与其积压在当地发霉,还不如拿出来打造漕运命脉。

    将来人口多的北方顺着漕运线,自然会流入人口少的南方。

    顺便发展一下造船业,一举多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