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冠_第十四章 王生选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王生选才 (第6/8页)

制度,尽管经过多次改良,,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仍在于“不公平”。

    尽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上说,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其实后世的高考,又何尝不是科举制演变过来的,都是国家机器统一考试。

    至于科举制的很多黑点,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譬如说科举无法选拔真才。

    其实这一点已经不仅仅是对于科举的怀疑,而是对于所有考试的。

    甚至是后世的高考制度。

    有些人认为考试使得人才发展单一化,压榨了人的创造性,甚至认为科举考试腐蚀读书人,使读书人沦落。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失意之人。

    所谓之屁股决定脑袋。

    往往将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范进、孔乙己当成科举人物的代表,以为科举制造就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腐儒。

    却忽略了大量真实的杰出的科举人才。

    事实上,据统计,隋唐五代至清代及近代作家共六百零二名,其中进士和举人等出身者共三百四十一名,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六,而且这还不包括秀才一级的科举中式者。

    因此,可以说中国帝制时代后期多数文学家是科举出身者。

    还有人说,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

    这更是无稽之谈。

    在探讨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时,将主要矛头对准科举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过于笼统而缺乏具体分析。

    唐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