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晓_第360章 此消彼长(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0章 此消彼长(十) (第3/6页)

公室内的这帮人都是这些学校毕业的。南方虽然在洋务运动中就开始买设备办工厂,但是京津自有优势,在正规学校建设上,尤其是大学建设上具备很大的优势。

    南方的理工科学生数量很低。毕竟南方各大学都与外国势力有关,外国人不需要中国本土工程师,他们需要的是懂得西方的法律、文化等方面知识的中国人为他们所用。

    中国各种技术类学校中,最兴盛的是军校。在这么一个战乱时代,各地都办军校。虽然质量与列强有不小差距,但是数量上不错。而各省军校都接到命令,前往京城郑州等待整编,过期不到者统统取消其学历认证。

    此时在郑州已经集结了大概一万多名各地军校的教师以及学生,北洋军校则由国防军直接接管。

    许嘉只是把统计数据讲了一下,到1924年6月,纳入到全国人口统计范围内,能够联系上的各大学的大学毕业生共13万7千600人,其中东北大学毕业的6万4千751人。

    新式中小学校是在1900年后开始在国内兴办,时间晚,除东北之外,高中以及等同学历(民国中学生)的学生64万人,小学生674万人。

    算上东北的话,数字乐观了许多。东北过去不到10年里全面扫盲,强制义务教育。东北是一个移民区,人口构成与现在的中国普遍人口结构不太一样。难民比例大,青壮年比例大,单身比例大。这些年的稳定环境下,婴幼儿比例大。学龄儿童少年比例只有10%。

    内外蒙人口比例又是此时的游牧特色,地广人稀,逐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