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六百一十六章 赵新的大乌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六章 赵新的大乌龙 (第6/7页)

本就成了无利可图的生意。

    巴城公堂设立以来,公堂官员并无薪水,不过因为享有职务上带来便利,其大多数收入来源于包税制。在以前巴城的20个税目中,华人承包了11项,每年总额大致在一万银元冒头。他们这些人除了在税收上要雁过拔毛之外,还是VOC的中间商和工程承包人。

    所以东南亚这些殖民地的实际情况就是,所有的华人领袖都是长期把持各地公堂的家族,同时还把持了包税项目,代代相承。由此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这些人一方面为华人出头,按照村社自治的模式调解民事纠纷,代为和殖民地当局交涉,可同时也对底层华人进行着盘剥,跟殖民者分利。

    虽然北海镇在大陆上的政策是依靠贫民、团结中农、打击大地主,可在巴城目前并不适用。要知道这些华人领袖家族连接了东印度群岛的农村小额交易,是当地人与海外出口机构的中间人,以及海外产业与当地消费者的中间人,普通的底层华工根本做不到。

    赵新听完了在座众人的诉求,便笑呵呵道:“眼下有一桩长远生意,那可比什么甘蔗、靛蓝、咖啡要好的多,而且是一本万利。”

    “哦?!”黄绵舍等人听了,俱是不以为然。心说我们在爪哇都呆了几十年了,你一个刚来巴城的人就说有一本万利的生意,逗我们玩呢!

    年迈的黄绵舍cao着一口闽南官话道:“还请大人指教。”

    “棕榈果。”

    在场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心说这是什么鬼?

    黄绵舍道:“敢问大人,何为棕榈果?”

    赵新原以为本时代还没发现油棕榈的经济价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