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一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第2/7页)
里,随处可见裹着头帕的各苏丹国使者,而那些穿着“纱笼”、戴着披肩头巾的秀丽爪哇女子则更是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战事的结束也使得巴城的海贸迅速恢复,截止1793年8月中旬,便有十多艘商船陆续抵达巴城,带来了大量的丝绸、糖、茶叶和瓷器;商人们在将货物销售后,又疯狂的在市场上采购清凉油、风油精、胡椒、丁香、rou豆蔻、象牙、珊瑚和檀香等货物。 自1793年8月1日起,巴城的华人“公堂”改为“公共事务处”,隶属军管会,其原有的公共管理职能被全部拆分;民事和刑事裁定权归巴城警署和法院,税收权划归巴城税务总署,仅保留了婚姻及出生登记、道路桥梁公共工程、坟地分配等民政职能。另外所有人员均由军管会发薪水,并根据季度工作绩效发放奖金。至此,由荷兰人人创立并延续了174年的“甲必丹”制度走向终结。 实际上华人甲必丹的出现,是西方殖民者在自己与华人群体之间设立的缓冲区,并通过其对殖民地进行竭泽而渔的经济掠夺。甲必丹的主要责任就是直接与商业行为挂钩,通过包税制,为殖民地建立赖以生存的财政基础。 赵新取消了“甲必丹”制度,也就取消了“包税制”,同时还打破了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地位的高低去选择任命官员的标准。也正是从此开始,显赫的华商和大规模土地所有者失去了对城镇公共事务的垄断控制权,取而代之的则是农会、工会和商会。 这里先说一下农会。毕竟十八世纪无论是东南亚还是中原内陆,农业才是经济的主要构成。 在地方上建立农会并推行《农会法》,是赵新和陈青松等人酝酿了很多年的一件大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