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皇太孙_703 身后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03 身后事 (第2/7页)

  朱允煐就理所当然的说道,「皇爷爷的谥号必然是上谥,虽说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也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论述清楚,不过咱觉得还是咱实事求是来就好。」

    其实在以前皇帝的谥号不会特别长,但是从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

    老朱微微点头,说道,「还是你知道咱的心思,咱就是孝高皇帝,庙号就该是太祖。」

    朱允煐也认可这些,实际上历史上的老朱谥号一开始达到了十五个字。但是这在明朝不算什么,因为慢慢的增加,就是十六个字。

    这也就形成了规矩,明朝皇帝达到了十六个字,清朝进一步发展达到了二十二个字。

    所以以后很多人也没办法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了,主要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字数太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朱允煐想起来了什么,说道,「皇爷爷,你到时候记得提前下一个圣旨,可别让那些后世不肖子孙瞎折腾。这谥号不许改,轮不到他们来瞎改。」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后世的一些皇帝会因为各种动机去改祖宗的谥号、庙号。

    比如说老朱,一开始是朱允炆参与的谥号。但是朱棣夺位后肯定不能认,所以立刻改了。而到了嘉靖皇帝之后更加不用说了,再次开了老朱的谥号,甚至将「孝」都给抹去了。

    嘉靖确实奇葩,他为了父母名分的「大礼议」发起的政治斗争可不是小事。他名正言顺的小宗继承大宗了,清除了一些文臣集团。也顺便将朱棣改成了「成祖」,让朱棣奋斗了一辈子后再次被后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