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52章 (第3/3页)
父。 甚至刘备临终前还曾对诸葛亮如此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可自取。” 这四个字说出来便已经不仅仅是托孤,而是将王位都托负给了诸葛亮。 而待刘备死后,诸葛亮却并未有丝毫逾越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吴良想过其中的原因,这大概便是在回报刘备的信任与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也可以理解为“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诸葛亮的品行并无问题。 吴良虽然并未三顾茅庐,但他对诸葛亮同样有“知遇之恩”。 而且与刘备不同的是,吴良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起于诸葛亮还并未成为“卧龙”之时,甚至彼时他还是襄阳一代极不受待见的熊孩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遇之恩”,同时吴良与他又是亦师亦兄的关系,综合诸葛亮的秉性,至少目前为止,吴良实在想不出任何一丁点诸葛亮可能与自己反目成仇的理由。 甚至日后诸葛亮真的封侯拜相之时,说不定还将成为自己最为牢靠的盟友,这绝不是什么坏事。 “还有一事,你应该也能明白。” 见吴良不说话了,甄宓却又意有所指的说道,“你方才虽断言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也不打算办什么大事,但有些事情本就是殊途同归。” “……” 吴良再次无言以对。 因为他知道甄宓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他现在虽然只是一心考古,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许多事物,尤其是那些刻意对曹老板隐瞒的事物,皆是能够用于办大事的事物,若有朝一日被曹老板逼急了眼,不管承不承认,他其实一直都在做着“身不由己”的准备,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正是一种“殊途同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