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1节 (第4/8页)
合,最后通过热反应生成常温超导材料。简单来说就是先这样,再那样,然后超导材料就有了。 当时,听起来的确很简单,随便一个实验室都能做出来。 但如果没有模型配合,其实就没那么简单了。 首先如何制备富勒烯?重点分离何种分子? 掺杂富勒烯阶段选择什么元素?钾?铷?氢?又或者其他元素? 选定了掺杂元素后,掺杂的比例如何选择多少?用何种热反应?水热?还是直接丢高温炉子里烧? 完成材料合成之后,从反应物中筛选哪种目标材料?又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 等等,这些全是问题。 最可气的是,完成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还要进行各种测试。最终结果大概率是全是废料,然后只能再从第一步开始重新去做。 这大概也是材料被称为天坑专业的原因所在。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在实验室里碰运气。运气不好,实验做个几十上百次,都没什么成果。运气好了,说不定某个小失误,都能成就经典。 材料模型的横空出世,说白了就是通过整合资料后,在模型架构下进行数以亿计的模拟,把不合理的都给先剔除,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出最可能成功的方法跟步骤,然后给出合理性建议。 当大家都开始用材料模型来进行试验的时候,又能进一步收集更多的数据,来对整个过程进行下一步的完善,或者让整个生产过程更简单,又或者进一步提升性能。 具体到超导复合材料,就是模型直接给出了整个制备方案。然后实验室人员直接按照方案来执行就完了。 比如制备富勒烯就是先将电弧室抽成真空,然后输入高纯度氦气,并保持氦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