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靖安侯 第1111节 (第2/6页)
了一封信。 信里并没有什么命令,只是给他们各自捎带了一句话。 “北齐朝廷大势已去,人心不再,各部详细探明情况,如有必要,可酌情提兵北进。” 写到这里,信的末尾,沈毅又添了四个字。 “不必请示。” 这两封信,几乎就是默然允许凌肃与苏定北上了。 同时,也是在为薛威的鲁莽行为“背书”,将来也就没有必要严惩冒进的薛威了。 两封信通过邸报司,火速送到了前线两位主将手中。 凌大将军收到这封信的第一时间,便召集了军中的将领议事,并在当天整理军队,准备大举北上。 而身在静海的苏定,则是派了两个千户营级别的斥候营出去,探查从静海要燕都沿途的情况。 他要保证沿途不会有任何情况,不会有北齐的伏兵,他才可能会有下一步动作。 之所以有两种选择,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性格使然,更多的是因为,凌肃的担子更重。 凌肃是抗倭军成立时候,就一直主持抗倭军军务了,当初的抗倭军老人们,有一个算一个,包括薛威万钟刘明远张猛这些人,都是他带出来的。 到现在,虽然一部分人已经跟他生分了,但是右路军那些老人们,一直跟他跟到现在,在这场北伐中却一直没有太大的功劳。 或者说,相比较左路军与先锋军来说,功劳要稍微黯淡一些。 因此,凌肃凌山谷,心里也有些着急。 毕竟眼见着,北伐之战可能就要告一段落了,他必须要为下属们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利益。 而苏定大不一样,他是半路出家的,到现在能够稳稳的掌握左路军,最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