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7章 (第2/3页)
查资料。 她第一个查的就是关于英国这次出使大清之事。之前只是随意瞥了一眼,并没有细看,毕竟高三的时候她主要的任务是迎接高考。 现在上了大学有空闲时间了,就可以好好看看那段历史了。 在历史论坛上看完几篇帖子,再去知网下载了几篇论文。全都看过之后,她终于明白为什么从英国到大清要一年之久了。 事实上,以十八世纪的船速,远洋船从英国出发到印度,也就半年多时间。而从印度到大沽港之所以花费那么久,主要是乾隆对于英国有点忌惮,不欢迎他们。 大清的邻国统治者是英吉利白人,这一点大清朝从上到下都知道。 但乾隆对于欧洲的殖民统治不太明白。他不懂为什么远在欧洲的国家,能隔空统治与大清接壤的印度。 且就是在后年一月份,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法国国民公会判处死刑。 在巴黎协和广场被押上断头台上,年仅三十八岁的路易十六人头落地,终结了一个时代。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大清朝关注着法国的乾隆耳里,对他造成的震撼可想而知。 以乾隆帝王的视角,巴黎发生的一切可以用四个字归纳——“弑君犯上”。 这也为乾隆敲响了警钟。 本就暮年,已没有太多进取之心的乾隆,有了年轻时征服准噶尔汗国、平定回部、拓展了帝国疆域之贡献,只想躺着吃老本,不想再努力了。 因此他对于路易十六被砍头做出的反应,是加紧对民众的控制。 “此等刁民,即鸣枪伤一二何妨”,这种朱批随处可见,之后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剿灭白莲教行动。 他不会去思考法国革命前夕,已连年遭受天灾,农业歉收,民不聊生,老百姓连基本的温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