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悬剑传_第五百八十五章 应敌之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八十五章 应敌之策 (第3/4页)

同商议道:“叛军乘胜而来,兵锋甚锐,我军最好的策略就是按兵不动,不宜速战速决。

    洛阳无险可守,不知韦大人有何良策?”

    韦陟听出来了,李光弼的意思是想暂时放弃洛阳。不过他身为朔方军主帅,有些事只能做不便说,希望这番动议由他这个洛阳留守来说。

    尽管韦陟舍不得洛阳,但他也知道,从战略上讲,李光弼之策是当前最佳的选择。

    韦陟随后提议,既然要撤,不如撤的干脆一点。朔方军撤出洛阳后,能否分一部分兵力驻守陕州,唐军主力则退入潼关,据守险要,摧挫燕军锐气。

    李光弼淡淡一笑,摆摆手道:“韦大人,暂时撤出洛阳是必要的,但也不能撤退得太深。

    倘若尚未交锋,就无故弃守河南道五百里地土地,叛军气势将更锐不可当。

    而今之计,唐军主力不如退守河阳,跟北方的泽潞战区遥相呼应。形势有利则主动进攻,形势不利则依险固守,内外互相呼应,阻止叛军不敢继续西进。如同猿猴的手臂,可伸可缩。”

    说到这里,李光弼斟了一盏茶,递到韦陟手上,哈哈一笑,道:“韦公啊,要论朝堂之上的事儿,我不如您;可行军打仗,公不如我啊。”

    契丹人李光弼,看似粗犷豪迈,但实际上心细如发。

    他这个“撤离洛阳、退守河阳”的战略,恰恰是把军事和政治两方面都兼顾到了。

    安禄山起兵之初,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名将之所以掉了脑袋,就是因为只单纯考虑军事,丝毫没有意识到撤退之举在政治上造成的恶果。

    从洛阳一下子退守到了潼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