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896节 (第6/6页)
题……也出现在城楼之上。 廖立挺着那沙哑的嗓子,大声喊道:“郝都尉,你这样做?城墙会被烧垮的——” 与廖立的紧张与担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郝昭的镇定,乃至于,他笑了,是笃定的笑,“我郝昭筑的城不怕火!” 的确,郝昭铸的城还真不怕火。 区别于平素修筑城池用的“夯土”,郝昭虽使用的也是“夯土”,但却是在关麟的指导下,将熟土与砂石、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就成了“三合土”。 这项夯土工艺本是在东晋时北方十六国之一的夏都“统万城”使用的,提前被关麟拿到了现在…… 基本可以达到“刀锥不入”的程度。 当然…… 如果仅仅是这样,是依旧挡不住大火的。 因为后世的一些建筑之所以可以将火焰隔绝,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外加剂,比如防渗剂、减水剂、速凝剂、缓凝剂等,根据不同的建筑要求添加不同外加剂。 但古代没有这些,于是关麟大胆启用《宋会要》中记载的糯米汁、桐油、白友作为胶凝剂……如此,城墙就加固了强度、韧性,甚至还防渗。 这般就完成了第二部! 最重要的是第三部,古代没有能承受压力、拉力的钢筋,别说钢筋了,这年代炼出个钢都费劲。 众所周知,没有钢筋的建筑是没有灵魂的,是豆腐渣工程。 但也有办法,关麟教郝昭用竹片、竹丝作为筋料,形成了最早的“加筋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