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05章 无价之宝 (第3/4页)
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清稗类钞》记载,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记载,有柴窑茶盏。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人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镶作墨床,色亦葱倩可爱。 而光彩殊晦,疑为均窑混真。 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中,记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 清宫内府曾有收藏记载,《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中,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诗:《咏柴窑碗》两首,《咏柴窑枕》、《咏柴窑如意枕》各一首。 根据这些记载,就能想象的到柴窑瓷器有多么的弥足珍贵了。 就连阅宝无数的乾隆爷都不曾见过柴窑整器,一般人就更不可能了。 到了民国时期,关于柴窑还发生了一场惊天事件。 民国二十七年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有一篇文章写到:“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园形,周径约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 疑是柴瓷!”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瞬间轰动神州。 无数大收藏家以及军阀势力等等,将琉璃厂翻了个底朝天,可惜都不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