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雄霸海外_第1922节 求援之时疫(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22节 求援之时疫(二) (第2/4页)

李伏威手指关下某处,上司拿起望远镜往那处看去,顿时他脸色徒变。

    有人倒地,不住地喀血!

    ……

    往南京的大道上,骑手快马加鞭,缧铃叮当,马蹄声动地而来,路人见是驿差,急忙闪避---如被驿差撞着,国家法律规定了撞了是白撞,谁叫你不让道。

    驿差直入城门,速度稍减,直往宫外的通政司驶去。

    这一奔跑直驶进通政司大门外的广场,蓦地里把马一勒,唏凚凚一声长嘶,马上那人被掀了下来,好在通政司内有数人出来接了那人,知道他是外省的折差到了。

    所谓折差,就是各省高官向朝廷报告,一般交由折差来送,其实也是驿差的一种。

    七手八脚地将他抬到了台阶上,拆开他身上的包裹,照例看一看,乃是兵部所颁的“勘合”,然后顺手一揭,看到油纸包外的“传票”,不由得大吃一惊。

    传票上盖着的红色大印,由北平留守葛名振拜发,拜折的日期是十一月初六,却又用核桃大的字特别批明:“八百里加紧飞奏,严限十一月初十一到京。”

    八百里加急!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大家一看时间,就差那么一点就到点了,这个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