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10节 谈判的工作语言 (第2/4页)
当戏子。 他的头衔是“中国大明皇帝钦差分界大臣”,就是说他是中国皇帝钦差,行使中国主权,在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归属的称谓,使用的是“中国”与“中国人”来称呼。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之所以用上“中国”,淡化“大明”,因为大明皇帝现在还是朱由产,终究不是一家人,取得的成就不能让大明和朱由产沾太多的光。 随行主要官员则有礼部尚书阮大铖、工部左侍郎秦海生,都御吏潘归和总兵官冯双礼。 至于俄毛主要谈判人员是正使康斯坦丁、副使谢尔盖和西伯利亚大主教鲍里斯,另有数位官员。 双方代表入场,在大桌子两边就座,一边可坐五人上桌,自然是正使居中,与对方的正使面对面。 大家打量各自的对手,康斯坦丁是军人出身,而杨天生的强悍气质显露,哪怕穿着官袍,一看就是不好惹。 就座后,分别介绍彼此,除了官员之外,中方出了二个翻译郭天泽和程万山,能够流畅地使用中文与俄文、还有拉丁语。 至于俄毛,则干瞪眼,他们根本找不出合格的翻译,有二个所谓的翻译,根本不是俄国人,不知道哪个角落头弄来的部族人,中文说得结结巴巴,一问三不知。 很正常,中国人都是学霸,学外语不成问题,而对于那些IQ不足的俄毛而言,方块字识得他们,他们不识得方块字。 在了解到大家的语言情况后,发现正使、副使和大主教都会拉丁语,杨天生提议道:“为方便交流,提高谈判的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