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章 找麻烦的天子 (第5/7页)
改票拟的惯例。遇到英宗和睿宗这种马上出身的天子,哪一天不驳回百八十条票拟才是咄咄怪事。君权和相权冲突最激烈的时期,英宗一年换了七个阁老,睿宗也不甘示弱地两年换了十个。 于是,英宗晚年,诸子夺嫡,文臣离心;睿宗去世,朝局动荡,虽说武臣清一色站在太后和皇帝这一对寡母幼子一边,但太后皇帝亦是不得不在某些方面让步。 至于内阁的阁老们,也并不仅仅是只有首辅才能执掌票拟,而是由内阁中书将所有奏疏一一分派投递到各大阁老的奏疏箱子中。说是不记名各凭天命,但只要愿意,阁老们各施手段,多半能把想要自己票拟的奏疏弄到自己手中。 而阁老票拟,天子批驳一次过后的奏疏,则是转致六科廊,分门别类地由六科给事中过目,如果不需要封驳,则是再从六科廊转到通政司,然后通达各大衙门,通行天下。 只不过,除却太祖年间还有一批强项的给事中之外,这些年六科廊的封驳早已经形同虚设。哪怕如英宗和睿宗都强调了一下给事中的作用,但是,如今的给事中们更多的是侵夺了御史的职权,把原本针对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大臣身上。封还驳回天子朱批?不要命了吗? 虽然找天子的茬,变成了找大臣的茬。然而,六科廊中依旧有一批坚信自己职责的人。 当这一天傍晚,来自宫中天子朱批过的奏疏票拟最终到了六科廊时,六科彼此一划拉,原本多达成百上千的奏疏就分门别类地到了各自的去处。这其中,吏科和户科最多,刑科和工科其次,而从前一直都占据大头的兵科,却竟然落到了礼科之后,奏疏最少。 至于原因,那当然简单得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