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七百九十七章 西北军情至(三更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九十七章 西北军情至(三更补) (第3/5页)

允炆下旨在金川门外选址,搭建煤炭储备仓库,要求朝廷储备煤炭应足以供应京师百姓两个月需要,同时传令地方,各自做好煤炭储备,以备寒灾。

    除夕。

    朱允炆坐在椅子里,沉思着过往,深处的记忆与五年多大明的风云交织在一起,编织出了一幕幕多彩的梦。

    这一场梦里,有苦,有累,有痛,有难以挣脱的梦魇。

    这一场梦里,也有温暖,有爱,有快乐,有肆无忌惮的笑颜。

    这一场梦里,有眼泪滑过脸颊,有血流出身体,有人死去不再醒来,有家破碎无法再圆满。

    这一场梦里,有人垦荒耕作五谷,有人卯榫营造,有人奔波南北不忘东西,有人苦读不辍寒窗问道。

    漫长的五年光景,恍惚了岁月。

    朱允炆握了握拳头,站起身来,迎接着建文六年的到来。

    元旦。

    朱允炆携皇后马恩慧、太子朱文奎再次出现于国子监,与民同庆新春,告别这个凄冷的冬日。

    这一年朱允炆的宣讲主题依旧是教育。

    在朱允炆看来,大明的基础教育还是没抓起来,各地社学不到位,县学不敢扩招,步子太慢,胃口太小。为了表达对教育的重视,朱允炆第一次松口,允许省一级办理国子监级的高等学府,即地方国子监,地方国子监监生肄业,可以直接参加朝廷会试,无需再进入南京国子监修习,同时鼓励监生“历练”。

    这个政策的编制,是杨士奇提出来的,在杨士奇看来,大明需要吸取唐朝时期的历史教训,即读书人增多,当官的太多,朝廷无法安置的问题。

    唐代各类使臣的问题,如劝农使、转运使,就是读书人太多,朝廷安排不了的结果之一。

    读书人的道路不能太死,朝廷需要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