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八百一十章 商学院周忱(三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一十章 商学院周忱(三更) (第4/6页)

一些挑刺的监生非要证明存在一样的手指印,结果在放大镜之下,挫败而归,至少国子监内部是没找到一样的手指印……

    听先生们说起过,在秦《封诊式·xue盗》中记录有“内中及xue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处”,说明至少在秦代时期已经出现了指纹应用了。

    而唐代的贾公彦,则发现了指纹的特征与用途,开始使用指纹法来辨别人的不同。

    唐代契约、文书、遗嘱中多有指纹、指节纹或掌纹,便是当时大规模应用指纹的明证。用指纹甄别与辨别身份,一直都后世王朝所使用,为百姓所认可。

    手指印比印信来得更为方便,只不过一些商人、士绅,往往附庸风雅,觉得用印鉴更能显示其身份,这才有了两种不同的“三印”方案。

    胡大可给了周忱十张字贯一万的国券,林文亨、林现与吴谦则选择了字贯一百两、十两,各十张,而黄本固坚持着谨慎与保守,选择了二十张字贯一两的国券。

    “你们务必保存好,不可丢失。虽说丢了也不至引起多大问题,但毕竟还是会有麻烦,务必存好。若有丢失,可当即告诉钱庄或官府,会有人追查寻失。”

    胡大可提醒。

    周忱等人看着如一本书大小的国券,这可比宝钞大了三四倍,这玩意想丢也不容易丢吧?胡大可准备了一个精致的木匣子,交给几人以存放国券,木匣子有绳索,可挂在胸前或腰间。

    胡大可将几人送出钱庄,周忱拍了拍腰间的木匣,道:“现在就看我们各自的本事了,学习商道,也该用一用了。你们去哪里?”

    吴谦想了想,说:“我去珠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