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六百四十五章刻石于兹,永昭万世(二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五章刻石于兹,永昭万世(二更) (第3/6页)

要在贸易上投入所有时间……

    高水平的生活条件,让这里的人变得循规蹈矩,和气和睦,遇到谁都如沐春风,让郑和彻底喜欢上这个美丽而舒坦的国家,于是与沙米德商议之后,决定建造一座碑亭,石碑之上刻下了一句话: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一座昭示友谊、和平的丰碑。

    郑和考虑到需要在古里停留三四个月,便下令将船员分为两组,一组留在船上作日常警备,看守货物等,另一组则上岸活动,教导古里人民先进的生产作业技术,比如结网捕鱼,随行的医者将先进的中医带到了古里,治疗古里的病人,一些中原文化与书籍,也因此进入古里。

    骆冠英、沈伟上了岸,带着十几个军士,穿着便服教导古里人民工匠工艺,古里人民也是热情,懂得回报的。一名叫寸吉尔的国民告诉骆冠英,椰绳是十分好的贸易货物,想要学习,可以教他们。

    对于学习技术,骆冠英等人自是不会推辞,何况事关贸易货物。

    沈伟一直以为椰绳是取自椰树的皮,就刚麻绳一般,然后搓成绳,但事实并非如此,寸吉尔捡来一堆老了的椰子,指了指椰子外壳,告诉骆冠英等人,椰绳的制作是通过椰子外壳上的椰综制造的,这种绳子是最好的航海绳索,强韧耐用,还不怕海水侵蚀。

    骆冠英很感兴趣,毕竟大明船只上的绳索都是麻绳。虽说有句话叫做麻绳见水,活人见鬼,遇到水之后麻绳反而更好用,但问题是,麻绳遇水、干燥、遇水、干燥,来回折腾几个月,很容易出现断裂问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